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水利网站 ->新闻 ->基层水利 ->辽宁

北票市北四家子乡菠萝赤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摄影丁福俊

朝阳市骆驼山子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摄影丁福俊

   编者按:大凌河流域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1993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将朝阳市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国家八片重点治理区之一。

  20年来,辽宁省朝阳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本站从今日起刊发朝阳市和朝阳县、北票市、凌源市、喀左县、建平县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敬请关注。

   中国水利网站 记者 司印居 通讯员 李云岚 报道

  夏末时节,记者在辽宁省朝阳市采访,驱车沿山势盘旋而上及至山顶远眺,山峦雄浑,丘陵连绵,绿浪涌动;鳞次栉比的水土保持工程,气势恢弘,壮美如画;坡坡岭岭草绿莺飞,山花绽放;昔日一片荒凉的景象消失,代之以满目葱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图景。

  最近,朝阳市大凌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第四阶段工程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部、省水利水保部门的领导充分肯定了朝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就。这标志着朝阳市大凌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再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跨入了历史新征程。

“生态立市”坚定不移

  朝阳,内蒙古高原、燕北山地在这里交融,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初,卫星遥感测查:朝阳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408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1.5%。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再造秀美山川,打造生态朝阳。这是中央、省、市领导的殷切希望。

  1981年省委、省政府在朝阳召开现场会,为朝阳制定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造林种草为重点,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业建设总方针。从此,朝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之策不动摇,带领全市人民打响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攻坚战、持久战。

  久旱逢甘霖。朝阳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从1993年起,朝阳市大凌河流域被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每五年为一个实施阶段,至今已持续了四个阶段。经过20年的集中治理、连续治理和规模治理,国家项目区实施的205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为龙头,带动了全社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活动蓬勃开展。多年来,全市年治理面积保持在400平方公里以上,目前,已累计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3420平方公里。通过近20年的四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对比,朝阳市水土流失面积由80年代末占总面积的81.5%逐渐下降到目前的41%,年均降低两个百分点。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土壤侵蚀模数削减1/3。

“四大创新”成正能量

  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朝阳探索形成了“四大创新机制”,加快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推动了朝阳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

  创新行政目标管理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体系。朝阳市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目标管理机制,将水土保持治理任务列入实施社会全方位目标管理的工作机制中。县(市)区政府对各乡镇实行“同类同考,项目支撑”的工作激励机制。这样全市形成一整套真抓实干、高效运行的机制。

  创新统分结合的生态建设机制,强化投入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协调涉农部门,整合涉农资金。同时,对重点水保生态建设工程实行联乡会战,连片治理、整体推进。水利水保部门还与相关部门协作打总体战,解决了单一部门工程规模小、治理开发进展缓慢的问题。此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减免承包费、扶持贷款、土地流转置换等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更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开发“四荒”。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出让与治理开发“四荒”360万亩,受让户数4.05万户,累计吸纳社会生态建设资金2.2亿元。

  创新行政执法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法制保障体系。在深入开展“三个面向”法制宣传的基础上,朝阳突出抓好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建设,提高了水土保持执法效能。同时坚持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创新水土保持业务服务机制,强化技术保障体系。先后建设起东大道、骆驼山子两大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了多项新技术课题研究和推广工作,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及建设开发模式。

  这些科学技术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提高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建设进度和管理水平,真正起到了向全社会示范、引导和传播的作用。

生态文明映照山乡

  朝阳市大凌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为百姓带来哪些利益?

  朝阳市水土保持局局长丁福俊介绍:“朝阳市大凌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是全市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最长、档次最高的项目,也是一项优质工程,更是一项惠及万民的‘民心工程’。”

  只闻林涛声,不见黄沙飞。朝阳市高标准的水土保持工程,有效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通过治理前后典型暴雨成洪情况比较,大凌河干流洪峰流量削减40%。2012年8月3日至4日全市普降大雨,平均降雨量93.5毫米,此类型暴雨朝阳历史上曾于1984年8月13日和1994年7月13日发生过。历史上三次大暴雨所形成的洪水总量、洪峰流量、洪水过程及所造成的社会灾害差异明显,2012年洪水洪峰流量较历史削减35%,洪峰滞后9小时,洪灾明显减轻。究其原因,是多年来大凌河流域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了蓄水削洪减灾作用。860万亩高效水平槽工程,245万亩生态产业型果园工程,165万亩高标准水平梯田工程就是蓄洪减沙的控制性工程。这是朝阳独创的环山等高、保水积土、造林种草、工程与植物措施密切结合的荒坡治理技术成果。

  朝阳市林草面积发展迅猛,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5.2%提高到现在的40%;植物种类由过去的480多种达到现在的1020种,并出现了大量过去没有记录的新品种。除此之外,凌源南部的原始森林欣欣向荣,天然次生林随处可见,天然侧柏群落、紫荆芥群落、栾树群落生机一片。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黄菠萝、核桃楸、紫椴,野大豆等有十种之多;动物种类已由过去的283种增加到362种。这一切说明朝阳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朝阳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效益,还成为助推朝阳建设生态农业的基础工程,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几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年均达到26亿公斤,解决了粮食长期低产徘徊的局面。有关资料显示,2002—2012年10年间,朝阳市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大凌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840元,比治理前提高2.9倍,百姓生活像山丘上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

  青山郁郁,碧水潺潺。对于朝阳的未来,市委书记王明玉寄予了美好的展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生态文明要先行。在广大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之后,朝阳要向‘以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奋力进发,将用3至5年时间,把朝阳建设成一个美化、绿化、亮化的现代化生态文明都市。”

  我们看到,朝阳人民正在奔向新的恢宏征程,也必将迎来光明灿烂的未来。